
許多人也曾試過無緣無故心緒不寧;可是如果你曾多次經歷恐慌突襲 (Panic attack),生理反應尤如心臟病發,嚴重干擾生活規律,那就可能患上「驚恐症」(Panic Disorder),需要尋求專業協助。
怎樣才算患上驚恐症?
根據美國「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」第五版 (DSM-5),驚恐症的特徵是毫無預兆地一再經歷恐慌突襲,令人感到突然而短暫的強烈恐懼或身體不適,並在幾分鐘內達到最高峰。驚恐症的症狀包括:
思想 |
害怕失控或發瘋的感覺 害怕死亡
持續擔心再次發作及其帶來的後果 (例如失控、心臟病發、發瘋的感覺) |
生理 |
心悸、心跳加速 流汗 顫抖 呼吸困難 窒息感 心口疼痛或不適 噁心或腹部不適 感到頭暈目眩或昏厥 發冷或發熱 皮膚感覺異常 (麻痺或刺痛感) 喪失現實感 (感到環境不真實),或感到軀體與自己分離,或覺得自己的感覺和行為不屬於自己 |
行為 |
出現適應不良的行為變化 (例如為了避免發作而不做運動、不前往陌生地方) |
廣場恐懼症 (Agoraphobia) 許多驚恐症患者同時亦患有廣場恐懼症,患者因為擔心恐慌突襲,從而避開人多擠逼、難以即時逃離的環境,包括: 公共交通工具 (例如汽車、巴士、火車、輪船、飛機) 開放空間 (例如停車場、街市、橋上) 密閉空間 (例如商場、戲院) 排隊或人群中 獨自出門 如果情況持續6個月或以上,且嚴重影響社交、工作和日常生活,就要尋求專業協助。 |
為什麼會患上驚恐症?
心理學界和醫學界普遍認為驚恐症是生理、心理和環境因素互相影響而引起的。
心理/性格因素:
情緒傾向負面,或對焦慮症狀感到擔心及抱有負面觀感,均是引發驚恐的風險因素。
環境因素:
生活壓力是驚恐發作的風險因素之一。
生理/遺傳因素:
父母患有焦慮或抑鬱相關情緒病,會比一般人有較高風險。
我應怎麼辦?
驚恐發作的確相當可怕,不過心理治療可以助你的生活重回正軌。臨床研究證實,行為認知治療能有效處理驚恐症。想找專業人士幫手?立即進行簡單評估。